1)九十一 大散关 剑如游龙 血洒满天_我的江湖为何如此凶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自小只在桃源一镇的可人,自遇到杨恪后,可是行走遍天下。

  从燕赵之地,行经中原,一下江南,西游襄樊,至关中。

  此前一路上还有空闲,倒是览尽美景,阅遍风华。

  只是,自入关中始,先是一场恶战,致使夫妻分离,再至终南,如今方得片刻安宁。

  下终南山,依着古道向西而行,沿途美景无数,决然不同于燕赵、中原的千里平原。

  关中却是多山,多水——

  山是直入天际的雪山,水从雪山浸出。

  “杨恪,为何要叫关中呢?”

  拨马缓行,陪着杨恪遍数这山川秀丽,可人这时问着。

  这片江山,土地肥沃,依山傍水,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重镇。

  可为什么叫关中呢,很简单啊,因为处在四座险要关隘的中间——

  哪四座关呢?

  其实真的说来,是六座关。

  东边,最早的时候,关中的“东关”指的是函谷关,也就是老子骑青牛入西方的那座关。

  函谷关北紧邻滔滔黄河,西邻华山,东进东原,地势极为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重镇。

  此关本来是用于大周防御西戎,后来是司马家篡位,以此关抗拒关东群雄,当年九国未立,天下鏖战最烈之处就是这函谷关了,恐有百万人在此流血。

  关东的“关”,指的就是函谷关。

  这个绝佳的防御之地,被杨隋攻取之后,晋王朝就以与长安更近的潼关取代。

  潼关扼守在黄河南下至东大弯处,后有渭水汇流,背有华山为剑,对岸就是风陵渡,是过河的重要渡口,此后潼关就成了东线保护长安的第一站。

  从此以后再提关中,“东关”主要就是指潼关了。

  南边,其实也有两座:峣关和武关,但主要是武关。

  峣关在蓝田境内,以前称之为蓝关,虽然险塞,但距离长安仅有咫尺之遥。

  如果以峣关为南关,敌军攻破峣关,长安城也就难保了。

  所以后来倾力建造武关,除了地势险要,距离长安远,有足够的防御空间也是缘由之一。

  所以,武关成了关中的南关。

  在九国并起时,武关之地就是汉、晋两国争夺的焦点,谁占据此地,谁就能卡住对方的脖子。

  东出南阳,西入长安,都是国都之地。

  西面就是散关了,也称之为大散关。

  之所以叫散关,据说是上古之时,这里封有散国,故名。

  大散关往北是八百里肥沃之关中,往南是天府之国。

  无论是从中原攻蜀地,还是出蜀地攻中原,大散关都是必经路之一。

  北关,并不在关中的正北,而在偏西北,就是萧关了。

  萧关扼守六盘山脉的豁口处,从偏北方向堵死了北方敌人过关南下进犯关中的危险。

  一旦萧关有险,自然关中震动。

  当年秦国有意东进,就是在萧关下,折戟沉沙,却也把晋皇吓个半死。

  当时晋国东面

  请收藏:https://m.dingdian5.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