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千八十章 杨素在成都_权倾南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蜀中,成都府。

  虽然李荩忱和朝廷中枢都已经前往江南,但是蜀中的这些基业不可能短短几个月之内就全部都转移到江南去。而且成都府现在也是名副其实的行在,朝廷还是要在这里保留足够的统治力和影响力的。

  现在成都最惹人注意的应该就是分别位于城南和城北的工坊和成都学院了。

  工坊自然不用说,随着最近战事逐渐平息,工坊也不再仅仅生产兵刃和攻城器械,大量的生活用品也从这里流水化产出,不但满足本地的需求,还会源源不断的运送到荆州、江南等地。几乎短短半年之间,工坊的规模就扩大了足足一倍,当然这也是因为峡江唐氏等家族在得到允许之后也开始开设自己的工坊。

  民间自己开设工坊本来就是阻挡不住的潮流,李荩忱也没有打算阻挡,只是在已开始限制下规模罢了,毕竟只是依靠朝廷的力量,实际上是很难建设起来庞大的工坊群的。当然了,民间工坊的业务范围限制在日用品和民间造船等等上,真正的军工依旧掌握在朝廷的手中,至少在这个时候是不能交给外人的。

  而北面的成都学院甚至要比工坊还惹人注目。因为岳麓书院和金陵书院还没有完全建起来,所以这里自然而然就成了天下士子趋之若鹜的地方。

  毕竟整个学院,从主持的徐陵以降,都是士林文坛之中执牛耳者,能够听到这样的大家讲学,可是三生之幸。

  而成都书院的规模也出乎意料,在这个时代大多数的所谓的书院,实际上就是一个小院落,说是私塾实际上更合适一些。但是成都书院却是依山而建、占地庞大,让前来求学的人感受到这里的宏伟庄严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新朝对于学问的尊重。

  更重要的是成都学院并不仅仅局限在招收世家子弟,寒门子弟甚至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也都有机会进入书院。当然这个时代寒门子弟的识字率都不高,就更不要说普通人家了,所以大多数的机会还是在寒门、商贾等家族中。

  但是学院也并没有放弃对那些普通人家的教育,学院的先生每周都会集中前往工坊、乡镇等地巡回,一来是为了寻找有没有天资过人的孩童,二来也是为了教授那些普通百姓们识字。

  李荩忱并没有指望着民间的受教育水平能够在短短几年之间就飞快上升,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一切都需要慢慢来。

  说起来倒是有些奇怪,书院的东侧不远处就是成都大营,将书院和军旅校场放在相隔几里的地方,也颇为奇怪。甚至有的时候军队拉练都会经过书院下。

  对于这些大头兵,实际上书院的士子们倒是没有多少瞧不起的意思,毕竟这是大汉的兵马,他们在那位战神一般的陛下手下,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迹,保护了这一方的和

  请收藏:https://m.dingdian5.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